欢喜街道中兴社区创业小区有一位被居民公认的好儿媳,她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八年如一日,不怕累,不怕苦,任劳任怨,无微不至。她是公婆眼里的好儿媳,是丈夫心中的好妻子,是儿女眼中的好母亲,是街坊邻居公认的模范典型。她就是于秀伟,1992年与丈夫结婚后来到欢喜岭采油厂,成为了一名油田工人的贤内助。
1999年,于秀伟的婆婆因病去世,剩下公公一人无人照顾,公公身体状况不太好。于秀伟多次和丈夫商量想把老人接到欢采来同他们一起生活,可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公公就是舍不得离开农村。
于秀伟的丈夫在采油一线工作,工作忙没有时间。她只能往返于朝阳和欢采两地,一边是年迈的公公 ,一边是工作繁忙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九年间她就这样无怨无悔地往返于两地。
2008年10月12日,于秀伟的公公突发脑溢血,当时正赶上于秀伟去看望公公,她及时把公公送到朝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抢救。在公公住院的20多天里,她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顿热乎饭,她寸步不离公公身边,端屎端尿,悉心照料,连医生都说:“像这样的孝顺儿媳,少见”。因为抢救及时公公保住了性命,但却落下了重症脑干血栓后遗症,严重的后遗症使原先身体还算硬朗的公公再也站不起来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公公出院了,为了便于照顾老人,于秀伟就和丈夫把老人接到了欢采。虽然不用两地跑了,但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既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年幼的孩子,还要负责一大家子人的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生活的压力几乎让她喘不过气来。但她没跟丈夫发过一句牢骚,没喊过一声累,一直独自一人默默承受着,却用微笑对待家人和见到的每一个人。
为了给公公安排合理的膳食,她买来脑血栓后遗症病人的营养健康食谱仔细阅读,按照营养食谱精心为公公准备每天的饭菜。前三个月的护理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患者不能自己用嘴吃东西,容易吞咽到气管里,造成呛咳,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唯一的办法只能下鼻饲管,将一根管子从鼻腔插入到胃里,所有的食物都要用豆浆机搅碎后通过注射器打入。老人出院时医生叮嘱过下管期间病人每三个小时就要进食一次,这样一天要吃八次饭。每次进食还有控制食物的稀稠和冷热度,在这方面,于秀伟每次都先把搅碎的食物自己先尝一下,直到合适才喂给老人。除了喂饭这项工作,病人因为卧床拉屎、撒尿也成了大问题。只要动作稍慢一点公公就会尿床,所以老人周围不能离人,老人大便时更是费劲,因为丈夫在油田一线工作,经常不在家,于秀伟便要一个人把一百三四十斤重的公公搬到座便凳上,由于老人的大小便都在室内,每次老人方便后房间里便弥漫着难闻的气味,伺候老人上床后,她就连擦带拖,每次忙完她都累的满头大汗。有时老人看见儿媳妇这么尽心的伺候他,又要照顾孩子,心里很过意不去,还很难为情,就对她说:“我这一天天地啥也不能干,还拖累你们,活着干啥。”每当这时于秀伟总是笑呵呵地安慰公公说:“爸,您别不好意思,您也别把我当儿媳妇,我就是您的亲闺女,照顾你那是我应该做的,再说了,谁都有老的那一天。”为了防止老人经常卧床造成肌肉萎缩,白天她还经常搀扶公公在屋里来回练习走路;公公躺在床上时她就给老人做做按摩;心情烦躁发脾气唠叨时,她就心平气和地安慰公公,以笑待之;为了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她还特意买了MP3从网上下载公公爱听的长篇评书,来缓解老人的心情。
于秀伟就这样默默地,一直以一颗善良宽容的爱心,无怨无悔地照顾着公公,悉心经营着这个家。从公公住院开始,她就彻底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工作一心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孩子现在上高中了,买书、补课等费用无形中加大了家里的开销,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即使这样,于秀伟在公公身上花钱从不吝啬,给老人买药、买营养品……,可她自己却舍不得买一件像样的衣服。于秀伟真心地为这个家庭付出着,对丈夫的工作默默地支持着,从不因为家中琐事耽误丈夫的工作。熟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于秀伟的付出让她赢得了孩子的尊敬、丈夫的疼爱、公公的感激和邻里的一致好评。
有人问她这样付出不觉得亏吗?她的回答很简单,不亏。如今公公老了,又患有重病,需要人来照顾,我不照顾谁照顾?我这样做就是尽一个儿女应尽的孝道,谁都有老的时候,这是人之常情。
别看于秀伟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做的也是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做的事,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熟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她还是儿媳妇,可是她做到了,八年来,她精心伺候公公,全心全意经营这个家,她用孝心和爱心演绎着人间真情;她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浓厚情谊诠释了爱的真谛;她这种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凡人善举深深地感染着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