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文明播报 通知通告 讲文明树新风 文明创建 道德模范 我们的节日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盘锦文明网首页>要闻
盘锦: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美乡村绽放文明花
发表时间: 2018-10-29    来源: 盘锦文明网    责任编辑:朱光茹
 

  “早两年,荷花塘的位置还是个坑塘,塑料袋满天刮,垃圾更是随便乱扔,夏天咱家连门窗都不敢开。再看看如今,我们习惯了垃圾分类处理,地上掉个雪糕棍,小孩子都知道捡起来扔到垃圾桶。”

  盘锦市启动的美丽乡村建设,改变的不只是乡村的面貌,还有村民的言行举止与生活习惯。大洼区榆树街道曾家村村民孙艳春的一番话,道出了如今乡村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垃圾分类处理不仅净化了乡村环境,更提升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素养。

  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全市乡村积极探索途径办法,赋予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以“时代内涵”和“大众味道”,真正让农村留住乡韵、记住乡愁,文明之花长久盛开。

大洼区榆树街道曾家村村委会工作人员为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辽河晚报 记者 潘浩

村民将垃圾分好类,分别倒入不同颜色的垃圾桶。    辽河晚报 记者 潘浩

保洁员定时到村民家收垃圾。    辽河晚报 记者 潘浩

  垃圾分类与生态文明齐步走

  中午时分,孙艳春在自家民宿里忙活着做饭,他家的三色垃圾桶平日就摆在前院西墙根,他还细心地给它们装上了边框,整齐有序。孙艳春的妻子李玉娥给丈夫打完下手,将垃圾分好类分别倒入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这件事儿她做得驾轻就熟。李玉娥说:“剩菜剩饭,这是可降解的,得放到绿桶里。像矿泉水瓶,这种塑料的,虽然可回收但不可降解,得放到蓝桶里。废电池,这是有毒有害的,得放到灰桶里……”李玉娥说,其实这事儿很简单,就看你用不用心记,坚不坚持做。比如他们家平日最多的垃圾就是厨房垃圾,这一类都是倒绿色桶里的。垃圾分好类,每天都有保洁员定点来收,以往垃圾随便扔的现象再也没有了。

  曾家村的这一幕,在榆树街道乃至全市的各个乡村不断回放着。盘锦市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垃圾治理工程,不仅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垃圾围村”问题,而且通过建立了农村日常保洁机制,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巩固住了来之不易的干净、整洁的农村人居环境,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垃圾分类处理成为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早在2014年,盘锦市的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试点村便已启动。通过在试点村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试点区域95%的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农村垃圾可降解的农业垃圾占50%以上。可降解垃圾就地降解处理是最环保、最经济的方式。通过垃圾分类,将可降解农业垃圾就地投入氧化塘进行环保堆肥处理,产生的农家肥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保护耕地,还节省了清运垃圾处理费。

  李玉娥所居住的曾家村便是较早开始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的试点村之一。说到多年来的坚持和感触,李玉娥说,做好垃圾分类处理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虽然只是举手之劳,但垃圾分类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如今,乡村环境越来越好,每个村民都不好意思给村屯环境抹黑,大家靠着熟能生巧的韧劲,将垃圾分类纳入了生活常态。“刚开始觉得没用的都是垃圾,全扔在一个桶。现在学会垃圾分类,再也不乱丢垃圾了,咱不能给保洁员添麻烦。”李玉娥说,垃圾分类处理不仅净化了乡村环境,而且提升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素养。

  村屯环境与幸福生活划等号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近年来,盘锦市实施覆盖全域的美丽乡村建设,下大力气破除农村环境痼疾,让田园风光、农家情趣永驻乡间。说到这几年来村屯环境的变化,家住大洼区王家街道石庙子村的郝明卫笑得合不拢嘴。他说自己从山东老家来到石庙子村定居已经28年,但这三四年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他记忆中的乡村,贫瘠、脏乱,村里人娶媳妇都费劲,更别提是城里媳妇。而现在的乡村面貌,仿佛是梦里的场景。

  环境好了,生活有奔头了,郝明卫自己的小日子也随着大环境的改变有了变化。他的妻子就是城里人,名叫高红。说起二人的缘分,还得感谢这几年村里渐渐兴起的旅游业。随着石庙子村民宿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这里打工,高红便是其中一员,正因如此,郝明卫才有缘和高红相识,并于近年成婚。俩人成婚时将房屋装修一新,现在郝明卫的家跟城里没有两样,原本放杂物的房间,铺上了彩色瓷砖,兼备厕所和淋浴间的功能,厨房也都是现代家用电器。院落里种植着许多果树,缀满红果的山楂树在一片树丛中格外显眼。郝明卫说,头一段李子成熟时,那才叫甜。这山楂还差点“火候”,等下了霜,在树上就熟透了。郝明卫一边说着,一边将小家收拾齐整,还摘下山楂让大家品尝。他说,这些果树是村里分给村民种植的,既美化院落,还能在收获季带来另一份收入。而点缀在金秋时节的红果子,让乡间生活多了一抹幸福的颜色。

  近年来,石庙子村利用交通方便快捷、文化资源丰富、村庄环境优美的特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民宿游等项目,使观光休闲农业项目成为村民致富的新增长点。他们以“我在农村有一亩田”为主题,大力发展“互联网+认养农业”。并利用原有的稻田排灌沟渠,改建成自行车骑行道、人行道以及电瓶车观光道。自然风光中融入稻田艺术景观、休憩景观、小品景观,配套咖啡厅、书吧、驿站等设施,打造了“行走中的稻田博物馆”。还通过“政府+公司+协会+农户”方式,扩大石庙子村民宿产业集群。

  同时,石庙子村深化了“家文化”建设,把家规家训融入家庭美德教育,融入乡村治理,融入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从社会治安、村风民俗、环境卫生等方面对村民行为进行规范。好民风、好家风、好乡风正引领村民阔步行走在共享文明成果的幸福路上,蕴含爱国爱乡、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正能量的乡贤文化,“点燃”了村民奔向好日子的内生动力。(辽河晚报 记者 王叶溪)

 
主办单位:盘锦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盘锦市兴隆台区石油大街125号  联系电话:0427-2829399  邮编:124010
 传真:0427-2829399  E-mail:pj28245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