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兴旺(中)深入和布克赛尔县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施工工地现场。 图片来源:辽河晚报社

武兴旺父亲武凤洲、母亲王荷英的结婚照。(1963年7月1日拍摄于新疆石河子) 图片由本人提供
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位于祖国西北边陲,与哈萨克斯坦国接壤,是全国艰苦边远的“四类地区”。这里海拔1300米,冬长夏短,干旱少雨,大片土地是草原牧场,较北京时间延后两个小时的时差。在那里,有一群盘锦援疆干部的身影,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肩负使命,承载着市委、市政府的殷殷期待和全市人民对新疆同胞的深情厚谊,把和布克赛尔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倾心倾情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赞歌。这些可亲可敬的援疆人,今年2月18日进疆,是盘锦市第5批援疆干部,他们怀着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忍受着孤独和寂寞,选择用自己宝贵的三年时光,给祖国边疆留下自己的一份力量。
武兴旺,45岁,辽宁盘锦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高级记者。现为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党委委员、县广播电视台总编,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旅游局党委委员。
“援疆,对我而言,是沿着前辈的革命足迹继续前进,是游子对家的思念,是赤子在听从党的召唤。”援疆干部武兴旺的话语中,饱含着他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特殊情感。今年2月18日,他远赴万里之遥的边陲,用汗水和心血,以忠诚和担当,见证着和布克赛尔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的背后是一家三代人对新疆的款款深情。
父母是第一代援疆人
“我是援疆二代,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承受着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等诸多困难,武兴旺工作起来,总是很有精气神儿,激情始终带给他奋进的力量。对于新疆这块热土,他怀有与众不同的感情。
1963年到1966年,武兴旺的父亲武凤洲、母亲王荷英,作为第一代援疆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留守部队工作了四年时间。“他们1964年在石河子结为夫妻,结婚证是用维语和汉语双语书写的。”父母的结婚证,武兴旺一直保存完好,这是父母当年在新疆奉献过的见证。父母的长子、武兴旺的长兄就出生在新疆,父母给他起名“武边疆”,只是很不幸,不满两岁的武边疆因病去世,长眠于玛纳斯河边。
“我爸爸是盘山县人,他在鞍山钢铁公司认识了我妈妈,后来他们一起去了新疆石河子建设兵团。”武兴旺说,自己小时候,父亲常对他讲援疆的经历,第一代援疆人生活是异常艰苦的,“如今的石河子美丽富饶,当年却是不毛之地,他们在戈壁荒滩上拓荒种田,养马放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保家卫国,戍守边疆……”
从1966年至今,时光已走过51年。但当年兵团人用青春、汗水和热血铸就的老兵精神,永远都在。今年端午节那天,武兴旺79岁的老父亲武凤洲去世了。没有陪伴父亲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是武兴旺最大的遗憾。但他心里安慰的是,那一时刻,他和父亲当年一样,正奋斗在新疆。武兴旺说,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像父亲和母亲以及其他援疆前辈那样,以真诚之心融入当地,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心力与才智。
远离故土赴万里边陲
“尽可能多为当地留下精神产品”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美丽中国唱起来》栏目组走进和布克赛尔,在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上搭建了极具创意的巨大“马头琴”舞台,举办了一场精彩的专场演出。央视带来的歌手们、当地热爱表演的牧民们,一起尽情载歌载舞,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壮美景象令人感慨万端。这次中央电视台走基层·大型公益文化惠民工程,成为辽宁文化援疆中的经典力作。每每回味起来,武兴旺都特别激动,“从演出活动实施方案的形成,到与演职人员的沟通对接,再到配合国家级媒体采访……最终,演出实况在中央电视台多次热播!能够参与此项活动,在活动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当地各族群众享受到一道道文化盛宴,把和布克赛尔的人文、生态之美宣传出去,再苦再累也值得。”
“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尽可能多地为当地留下更多的精神产品。”凭借自己20多年从事新闻采编、宣传管理的经验,在县广播电视台,武兴旺毫不保留地提出有见地的意见与建议,提升媒体传播影响力。一时间,新闻节目质量提高了,荧屏丰富多彩了……这令他十分欣慰。
盘锦援疆干部的生动故事,常常令武兴旺感动,他把这些故事梳理成文,投送国内各大媒体发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辽河赤子争先援疆》《八小时,与生命赛跑》《托起生命的摇篮》《盘锦文化援疆润泽民心》等等,大量盘锦援疆故事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外各级媒体相继报道。入疆半年来,仅国家级主流媒体刊发、转载盘锦援疆稿件90多篇,既提升了和布克赛尔县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同时也树立了盘锦援疆干部人才的良好形象。
女儿两次来疆陪伴武兴旺
“我会成为一名光荣的援疆人”
父亲刚去世那段时间,武兴旺特别难过,读大学的女儿专程赶到他身边陪伴。家人的支持,一直是武兴旺温暖又坚强的后盾。
身在万里之外,武兴旺常常惦念家里的妻子、女儿,下班空闲时,他一有空就给家里打个电话,嘴里说不出“对不起”,但心里却有太多的愧疚。电话那头儿,妻子总是报喜不报忧。由于受时差影响,很多时候武兴旺与家里联系并不方便,工作忙完了,盘锦这边时间已经特别晚了,家人可能睡着了,他哪里忍心打扰……
武兴旺的女儿武天晴今年7月刚刚从辽宁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沿着武兴旺的足迹,她也成为了一名记者。在女儿心中,父亲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他远赴新疆,正是一种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她先后两次去新疆看望父亲,那里热情好客的人民,纯真朴实的民风,都让武天晴着迷。在新疆期间,她就地拍了一些视频素材,融入了毕业作品。她还当父亲的小秘书,帮他整理文件,参与文化旅游活动的创意策划、文案形成,与父亲一道深入大山牧场采访采风。
“我也会成为一名光荣的援疆人。”武天晴说,她爱新疆这片土地,将来有一天,她也会怀揣自己的激情和梦想,投身建设祖国边疆的大潮。(辽河晚报 记者 范玲 穆丽)